“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 。年初以來,在新冠疫情的沖擊下,全球主要經濟體增速急劇滑落入負區間,金融市場也出現巨震,“情緒殺”和“盈利殺”接踵而至。短期看,疫情按下了暫停鍵,盡管市場在宏觀當局前所未有的救助行動下有所平復,但實體經濟復蘇前景仍面臨較大不確定性。長期看,疫情也按下了快進鍵,在全球經濟羸弱的大環境中,經濟轉型充滿想象的新賽道脫穎而出,也為長線資本提供了逢低布局的結構性機遇。5月22日,中國政府工作報告在時隔近20年后首次沒有明確經濟增長目標,而將政策關切進一步投射于民生、科技、金融領域。我們認為,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中國經濟應對短期挑戰、迎來長期蛻變的發展路徑孕育出投資主線清晰的“黃金三角形”:大健康和大消費、新基建和先進制造、金融改革開放深化構成了三角形的頂點,而三條邊則對應于在線活動的下沉和升級、金融科技To B和To C的均衡發展、普惠金融和傳統基建的再平衡。
在新冠疫情沖擊下,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速出現明顯下滑,且在歷史上缺乏同類型、等量級的可比經驗。在此情形下,政府工作報告近20年來首次沒有明確經濟增長目標,短期的“六穩”和“六?!币渤蔀閮蓵ㄕ{的全年經濟工作重中之重。著眼未來,“民富國強”仍然是經濟發展的主目標和主方向,而隨著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經濟發展的根本要素也發生了系統性變化。本世紀以來,從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當年任務的分類占比可以管窺不同時期經濟發展階段性目標和抓手的變遷(詳見附圖)。絕對比重看,民生問題是兩會最重要的關注焦點,其在歷年政府工作報告任務占比近20%。相對比重看,十九大以來,民生、科技、金融三大領域任務總計占比均值達41%,明顯高于2000年以來的歷史均值34%,凸顯出政策關切的進一步聚焦。在2020年新冠疫情導致兩會歷史首次大幅延期的情況下,民生相關任務也達到了歷史最高的34%,對于科技、金融領域也出現了諸多新提法和新舉措。
我們認為,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中國經濟應對短期挑戰、迎來長期蛻變的發展路徑孕育出投資主線清晰的“黃金三角形“。在這個三角形中,三個頂點分別為民生(對應大健康和大消費)、科技(對應新基建和先進制造)、金融(對應金融改革開放深化),而三條邊則是以上三個頂點的彼此交互,民生科技對應于在線活動的下沉和升級,金融科技對應于To B和To C的均衡發展,民生金融對應于普惠金融的發力和基建分布的均衡(詳見附圖)。以要素市場化的進一步推進為驅動,以信息科技和產業互聯網為支撐,當下中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和升級將漸次惠及更為多元的參與主體,為下一個四十年的長周期繁榮奠定基調。
民生優先推動平衡而充分的發展,滿足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消費和醫藥是本次政府工作報告中對于民生問題的核心關切。穩定消費不僅對于疫情沖擊下托底經濟至關重要,消費升級也通過擴展內需對沖相對疲弱的外需。報告強調要穩企業、保就業,意味著保障居民收入成為穩定消費的起點,而通過消費券等措施積極提升邊際消費傾向也助力提振行業。短期看,服務類和耐用品消費回暖將成為亮點,食品價格穩定也將推動通脹率漸次下降。長期看,低線城市及農村地區消費基礎設施和線上渠道的普及將繼續推動消費重心下沉趨勢,老舊小區改造、體育產業發展、新能源汽車推廣等政策也將催生結構性機會。疫情發生以來,醫療衛生行業不僅事關防范疫情全局,更是成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也意味著行業重心逐漸從從“量”到“質”、從“治”到“預”,行業整體進一步向好趨勢明顯。考慮到中國醫療衛生相對支出不足、資源分配非均衡等特點,基層、預防投入有望大幅提高,互聯網醫療、醫保談判集采支付、鼓勵研發轉型等也是改善醫療科技性、補齊公共衛生短板的關鍵,醫療器械、疫苗等子板塊將直接受益。
新基建領銜“兩新一重”建設,強化底層創新硬實力推動國產替代加速。本次政府工作報告中“新”是關鍵詞:一方面要增強發展新動能,重點支持既促消費民生又調結構增后勁的“兩新一重”建設,而新基建作為其中的第一新,其落腳點在于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激發新消費需求、助力產業升級;另一方面強調提高科技創新支撐能力和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穩定支持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預期后續將有更多政策和資金支持落地,尤其在半導體等底層技術領域關鍵器件自主可控成為技術攻關的重點。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明確了新基建七大領域,而2020年4月發改委也確定了新基建三大內容,即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借此契機,以5G產業鏈為代表的投資機遇正在涌現,特別在基建階段5G主設備廠商、模塊和器件類廠商將成為發展重點,加快支撐起物聯網和產業互聯網的運行框架,賦能傳統行業的智能升級。從全球價值鏈的新趨勢看,中國加速產業升級的下一步是以科創能力的提升跨越全球化的退潮,實現沿價值鏈上移和國產替代。國產化推進需要上中下游全面配合,形成一體化協作。以半導體產業為例,國產化進程將率先發力于當前的薄弱環節,設備、制造、材料有望成為政策和資金重點支持的方向。
金融通過深化改革開放反哺實體經濟,也受益于未來高質量發展的持續紅利。近年來,中國金融開放蹄疾步穩,外資金融機構數目提升、股權占比不斷增加,也對內部金融改革帶來了積極的“鯰魚效應”。適應于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的實際,金融改革開放既作為其中一環不斷深化,也回歸本源合理讓利實體經濟和中小企業。從短期政策基調看,央行通過降準、再貸款等流動性投放積極引導貸款增長和利率下行,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型商業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增速要高于40%、中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政策再度延期,近來支持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等措施也在短期穩增長的同時緩釋金融風險。間接融資方面,新的LPR報價機制打破了貸款利率的隱形下限,隨著利率市場化的繼續推進,凈息差將繼續收窄,金融機構與實體企業也會形成長期良性的共榮共生關系。直接融資方面,資本市場在改革和開放的雙重加持下迎來跨越式發展,不僅投資者結構不斷優化、保險等長線資金配置約束松綁,以注冊制改革為核心配合多元退市機制也將更多金融資源導向實體經濟的高效率領域,綜合實力強勁的頭部券商憑借投研、定價、風控等能力優勢強者恒強。
疫情催化“互聯網+”固化為必需品,在線生活模式迎來加速發展新契機。4月9日,《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發布,首次將數據與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并列為五大要素,標志著中國數字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新冠疫情也固化了數字經濟模式與日常生活的直接互動,在線辦公、教育、娛樂、醫療、餐飲等領域新一輪的消費紅利正在興起。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以及政策的持續扶持,中國居民在線消費將延續兩大趨勢:一是電商網購重心下沉,尤其表現為低線城市和農村地區的滲透率提升,同時農產品的網絡銷售額也將在電商直播等新興業態的幫助下迅速提升。二是線上消費由實體產品向服務邁進,在線服務的滲透率逐步提升。其中,互聯網醫療的政策紅利有望推進線上“醫療+醫藥+醫?!钡娜t聯動,提高醫療資源可及性;在線教育技術近年來進步明顯,在疫情期間也迅速成為中國學生最主要的學習渠道,線上線下融合(OMO)的教學模式將迎來加速發展。
金融與科技互相加成,存量進階、增量補缺開啟金融科技下半場。當前,金融科技正在迎來適度監管、To B與To C并舉的良性競爭環境。其中,疫情的特殊場景提升了客戶需求與模式創新的適配程度,催生數字經濟一次新的路徑跳躍,To C業務由流量紅利的爭奪進階為新生需求的挖掘。而B端對金融科技服務缺口仍然較大,一方面產業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將催生大量的To B服務需求,另一方面普惠服務小微企業、激發實體經濟活力需要供給側加碼。近來,金融科技的監管基調也出現明顯變化,行業正從杜絕風險的強監管時代,逐步邁向包容審慎的開放式監管時代??傮w上看,面向個人的金融科技生態格局已基本形成,占據綜合金融服務高點的頭部互聯網企業將進入業績兌現期,但DCEP發行后,以支付為重要入口的互聯網企業在數據商業化運用和盈利方面存在壓力。相較而言,企業的金融科技服務需求存在較大缺口,且兼具產業浪潮與監管善意加持,因而發展潛力較大,市場價值也有待重估。
穩定經濟有所為有所不為,傳統基建投資著眼于區域平衡和融資結構優化??紤]到新冠疫情對于中國經濟的顯著沖擊,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舉措。從政策方向看,重申“房住不炒”意味著房地產投資難以出現大幅反彈;從政策傳導看,減稅降費等措施拉動消費回升有一定時滯。因此,通過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及靈活適度的貨幣政策加大推動關鍵區域和特定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成為短期對沖經濟波動、長期提質增效的關鍵抓手。優化融資結構是基建投資可持續性的重要保障,政府工作報告提及的地方專項債及廣義財政赤字率上升有望帶動基建融資總額實現10%的增長,而基礎建設REITs試點啟動也有助于拓寬長期資金來源渠道。從重點投資方向看,受益于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鐵路建設資本金增加1000億元所帶來的杠桿效應,城市軌道交通投資空間有望進一步打開。從重點投資區域看,兩會前剛頒布了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重要文件,以特高壓投資為支點的西電東送也有望成為逆周期調節的重要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