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是全面小康社會建成之年,基層工作繁重。2020年,還是特殊的一年,上半年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剛進入下半年又遭遇汛期洪水險情,基層工作也因此增添了很多預料之外的“加試題”。對基層干部而言,2020年,不僅僅是“負重前行”,更是“加重前行”,形勢越復雜,任務越艱巨,基層減負就越是迫切。
減負形勢如此迫切,減負工作卻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變異現象。一個地處“三區三州”的未摘帽貧困縣,縣委書記、縣長一個月共計參加了71次視頻會議;某地規定以縣委、縣政府名義下發的紅頭文件不能超過100個,但在執行過程中,一些文件又會以便簽形式下發;在“技術減負”潮流下,一些地方紛紛開發自己系統內的“云平臺”,內容雷同,卻都要求打卡留痕,如此“智慧辦公”,無形中給基層工作人員增加了“云壓力”……
如此減負,其結果只能是“減了舊負,增了新負,新負不小于舊負”。減負要想減出效果,首先還是要梳理清楚,基層重負究竟是如何形成的??陀^來說,基層一人多崗、一人多責現象較為普遍;沒有執法權力,卻往往背負有“屬地責任”;資金不足不說,買“醬油”的錢還往往不能“打醋”,人少事情多、權小責任大、錢少限制多,負擔自然不小。
就基層自身而言,以上這些原因,是客觀存在的,較為普遍。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原因,是主觀存在的,較為個別。比如一些基層干部工作時會陷入“越干越忙”的負擔怪圈。表現之一,事情研究不夠,導致“事沒少干、罵沒少挨”;表現之二,群眾發動不足,導致“干部在干、群眾在看”。因為工作能力不足、工作方法不當,一些基層干部,花了很多時間,用了很大力氣,增加了工作負擔不說,還往往導致工作效果不盡人意。
基層重負,也不全是自身產生的,很多時候,是由上級部門轉嫁而來的。一些上級部門工作中存在官僚主義,直接誘發、催生了基層部門的形式主義作風。比如一些上級部門過于強調留痕,基層干部就會努力通過填材料、開會、錄像、拍照等方式,以實現合規性證明,甚至一些基層部門要花費一半左右的人力、物力來“自證清白”。還有一些上級部門,動輒把自己的工作主體角色變作監督主體角色,導致執行政策時,監工的多過干活的。上級部門把責任分工變成了責任甩鍋、把壓力傳導變成了壓力加碼,如此一來,基層負擔又怎能不重?
正常范疇內的基層工作,哪怕忙一點、累一點,也在可以承受范圍之內。真正的難以承受之重,是那些開不完的會議、填不完的表格、留不完的痕跡,以及接待不完的檢查考核、應對不完的形式主義、處理不了的權責不清等。要想減去這些重負,關鍵是要抓準、抓穩“牛鼻子”問題。
首先,決策時要盡可能多地引入基層意見。上級決策脫離實際越遠,基層在執行時負擔就會越重。頂層決策,不可不慎,一定要秉持既對上負責、又對下負責的工作原則,一定要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一定不能做自以為領導滿意卻讓群眾失望的事。上級部門做決策時,做什么要多問問群眾的想法,怎么做要多試試群眾的方法,何時做要多聽聽群眾的意見。
其次,分工時要盡可能大地減少負面干擾?;鶎雍芏嘭摀?,都是分工時分下去的。一些上級部門,喜歡搞角色轉移,導致干活的角色變成傳話的角色、監督的角色、問責的角色?;鶎訙p負,一定要減去這些冗余的角色,從而減少負面干擾?!岸魇帧备刹坎荒墚敚瑐髟挄h、“甩鍋”會議不要開;督查檢查考核,多頭重復的要合并歸類,形式主義的要清減歸零。
最后,執行時要盡可能多地增加要素保障?;鶎邮且痪€陣地,一定要保證糧草彈藥充足,也就是要保障好“人、權、錢”三大要素。在信息化時代,應該越來越多地采取扁平化結構,將更多的干部釋放出去,讓他們下沉到基層一線陣地;同時,也要培訓基層人才,挖掘鄉土人才?;鶎訖嘭熞逦y一,下壓多大責任,就該下放多大權力;同時,也要做好規范工作,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叭r”仍是短板,還要加大基層資金保障力度;同時,也要打通資金使用“腸梗阻”,讓買“醬油”的錢也可以“打醋”。
今年的基層工作,任務本來就重,“加試題”又多,上級部門對待基層減負工作,一定不能不緊不慢磨洋工,力度應當加大,靶心應該更準。要知道,做好了減法更有利于做加法,只有減去了難以承受之重,才能化基層干部的辛苦指數為老百姓的幸福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