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任何一個扶貧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變強,成為鄉親們的“金飯碗”,都離不開專家指導、大家幫扶。
筆者所在的村,素有養豬養羊的傳統,20世紀80年代后期,有人通過養殖成為萬元戶。1990年,村里成立了養殖場,除了養殖生豬外,還引進珍珠雞、野鴨等品種,一度頗具規模。后來,市場行情下滑,生豬銷路不暢,養殖場出現了虧損。由于村級財力有限,加上缺乏外界支持,沒有幾年就倒閉了。
另外一個村,卻不一樣。1987年,有位村民試種0.4畝茭白獲得成功,一年兩季收入達1200元。縣里面的農業干部楊承禹,從那時起,一直關心茭白產業發展,經常和農業專家一起來村里,幫助茭農優化栽種技術,改善品質,提高產量。由于茭白好賣,收入高,群眾紛紛加入種植隊伍。后來,老楊積極牽線搭橋,讓茭白成功打入日本市場,送上了外國人的餐桌,傳為美談。老楊退休后,縣里一批批農業專家繼續跟蹤服務,如今茭白種植面積達1.3萬多畝,總產值超1億元,成為鄉親們致富的金字招牌,也走出本鄉本土、助力外鄉扶貧,幫助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
對比見差距、見教訓、見經驗,兩個小村的成敗得失,也給我們很大的啟示:農村產業,扶與不扶不一樣,長期扶與短期扶不一樣。扶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個持續深化的過程。事實充分證明,打造一個扶貧項目不容易,在這個過程中,人是最關鍵的因素,而來自社會的幫扶力量、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扶貧干部的主動作為,都非常重要、不可或缺。事實上,每一個扶貧項目的成功,既離不開基層的積極探索、群眾的大膽實踐,同時也離不開各級的長期扶持、長期關注、長期幫助。
產業扶貧,關鍵在人,貴在一個“恒”字。現實中,廣大扶貧干部熱愛農村、扎根一線,緊貼群眾需求,結合本地特色,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引進經濟價值高、管理相對簡單、群眾歡迎的項目;積極破解面臨的資金缺乏、技術落后、產業鏈不完整等難題;加強宣傳引導,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內生動力,吸引他們參與到產業發展之中、真正融入產業鏈;長期掛鉤、持續幫扶,及時解決困難和問題,變“輸血”為“造血”,打造了一個個致富產業,拓寬了貧困群眾經濟收入來源。
抓產業扶貧,是對干部全面的考驗,需要作風硬、能力強、目光遠。抓產業扶貧,非常辛苦,而且有一定風險,不容易短期見效,需要長期抓,抓長期。毋庸置疑,現實中也存在“干部一走,產業就散”的問題。比如,有的干部愿望不強,沒有長期觀念,對扶貧產業不重視,熱衷于下“表面功夫”;有的干部方法不對,沒有深入調研,就腦袋一熱、盲目上項目,結果水土不服,難有長期穩定的收益;有的單位有任務觀點,把扶貧僅僅當作“派人+發錢”,在人員選派、項目銜接上缺乏長期規劃,導致一個干部一個項目,人走產業散。凡此,不為群眾著想,扶貧走走過場,說到底就是不負責任、不敢擔當,既不利于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圓滿完成,也不利于農村長遠發展,最終也會影響黨和政府的公信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產業是發展的根基,產業興旺,鄉親們收入才能穩定增長。”讓群眾脫貧致富,產業扶貧至關重要。當前,尤其要抓好“三個一”,夯實基層基礎,提供人才支持,打造優質項目。
派出一批不離開的工作隊員。2006年底,沈浩在小崗村的第一個任職屆滿時,村民寫下挽留信,按下98顆紅手印,把他留了下來。2009年,第二個任期即將結束時,村民還想留他,沈浩笑著說:“我不走了,永遠在小崗干了。”他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去世后也留在了小崗,兌現了“一生忠誠于黨、永遠熱愛農村”的錚錚誓言。各級要選派一大批“沈浩”式干部,扎根農村、獻身基層,人往基層去、心往基層留,把基層的凳子坐熱,把脫貧攻堅當作最大的事業,堅決完成好黨賦予的各項使命任務。
建好一個不中斷的聯系服務機制。長期幫扶,貴在機制科學、管用。一方面,把扶貧的責任、義務寫入機制,出臺政策扶持的辦法,長期掛鉤、跟蹤指導,實現部門不換、人員連續。另一方面,把扶貧表現納入干部培養機制,把一線扶貧作為干部成長主平臺,重用實干家、奮斗者,鼓勵干部到扶貧一線砥礪成長。把好經驗好作風傳下去,把使命和任務接下來,實現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
培養一支不怕苦的基層人才隊伍。打造一些倒不了的好項目,關鍵在于一支過硬的基層人才隊伍。不斷提升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把每個基層黨組織都建設成為堅強戰斗堡壘,團結基層人才,一起為振興鄉村做貢獻。充分尊重群眾,深入基層做好宣傳發動,讓黨的政策深入人心、形成共識,最大程度凝聚群眾智慧,變“讓我干”為“我要干”。挖掘內部潛力,培育更多的“土專家”“田秀才”,夯實人才基礎。帶頭人沖在前,青年人奮力干,大家團結一致努力拼搏,人不負地、地不負人,讓農民挑上“金扁擔”,過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