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是天然的弱質產業,農業社會化服務業是我國農業支撐體系的一個重要環節。我國農村自改革開放以來,經過幾輪的產權改革、調整,我國“三權分置”的農地制度穩定下來,但如何在此基礎上采取適當的經營方式,讓珍貴的土地得到充分利用,發揮最大效益,使農業得到健康發展,滿足14億人口的生活需要,是一個必須解決的大課題。讓土地經營權適當集中,實現農業及其服務業的“三化”經營,是達到目的的必經之路。
首先是專業化。農業的專業化是指圍繞某種農產品的生產培育,將種、養、加工過程和產、供、銷環節聯為一體的專業生產經營體系,做到每個環節的專業化與一體化協同相結合,從而提高產業鏈的整體效率和經濟效益。簡單說,就是讓懂行的人或機構做專業的事。我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在農村可以說人人都會種地,但一代一代的農民經過專業訓練的不多。隨著城市化的推進,農村人口和農民越來越少,從事農業的年輕人更少,即使農學專業的人在第一線從事農業的也不多。實際上,農業是一個復雜生物系統工程,從種子、化肥、農藥到種植過程,再到產品的收割、儲存、加工以至成為老百姓餐桌上的食物和各種各樣的用品,無一不包含著植物學、土壤學、化學、生物學、農機等復雜的現代科技知識。既然復雜,就需有專業分工,就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來從事這一行當,這樣才能把農業及其服務業做精做細做優做強。
其次是農業及其服務業的集約化。集約的字面意思就是集中節約,即把相同的或相類的事集中在一起,集中資源投入并使其投入效益最大化。這方面,我國農民已經有了很好的創舉。麥收時節,由帶著機器的農民組成龐大的聯合收割機隊從南到北,根據小麥成熟時間的差異順序推進,從而實現收割機隊人機使用效率最高、收益最大,這是農民把麥收這道工序實行集約化經營的典型案例。類似的,種子公司專業經營種子的培育和分銷,糧食和油料公司實行統一收購和儲存加工,這是另一類的集約化。把農業種植業各個工序按專業分工集中起來,由一些專業性的公司進行集中經營,是農業種植業集約化的進一步深化,如由專業機構進行測土施肥和植物保護等。
第三,農業及其服務業的規模化。規模化就是把某一類的業務集中到一定規模,實行集約經營、發揮規模效應。沒有規模化,就實行不了經濟組織和勞動工具的專業化和集約化,就難以發揮最大的投入產出效應。
要達到“三化”,必須在以下幾方面下功夫:一是要進行制度創新。在現行農地產權制度下,通過新的制度設計,既照顧各方利益,又能實行土地經營權的適度集中,能根據
農作物自然經濟特性等采取不同的組織形式和運作機制,為專業化集約化規模化經營創造條件,使農地的產出最大化。二是要進一步優化農業及其服務業發展的政策環境。要在稅費、信貸等方面繼續向農業及其服務業傾斜,引導資金向農業及其服務業集聚。同時,農業及其服務業經營主體在土壤監測、種子、種植、植物保護等環節積極探索新的經營形式,對投入的資源和工序進行優化組合,使這些環節的服務更加便捷高效。三是必須培養大批農業及其服務業的專業人才,適應“三化”經營的需要。四是積極推進農業及其服務業的數字化智能化。要加強對農業及其服務業的數據分類、采集、分析等基礎工作,推進農業及其服務業的數字化和智能化,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邊際效益高邊際成本低的特點,為農業及其服務業賦能,助農業及其服務業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