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展“互聯網+農業小鎮”建設的必要性分析
(一)政策導向進一步明確,要求加快推進建設。
國家在政策方面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其中,“互聯網”+現代農業是該行動計劃的重點發展領域之一。農業部《關于開展農業特色互聯網小鎮建設試點的指導意見》里提出的“全面在全國建設一批農業特色互聯網小鎮”也是為了深入推進農業改革和推動產城融合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要求。發展“互聯網+農業小鎮”一方面是適應國家政策的要求,一方面也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鏈、培育農業農村新業態的助動力。
(二)順應農業經濟發展信息化的必然趨勢。
我國農村信息基礎條件正逐步完善,為“互聯網+農業小鎮”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隨著“智慧農業”概念的提出,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等“互聯網+”的核心信息技術成為當今探討的熱點。因此,農業產業發展必須與“互聯網+”進行深度融合,通過“互聯網+”將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農產品經營、農村服務等方面的全面應用,形成新思維下的新模式新業態,是實現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的迫切需要。
(三)創新農業經營管理發展模式
傳統農業以增加產量為目標,經濟效益卻不高。在“互聯網+”大背景的影響下,現代農業生產活動要以市場需求為立足點,適應轉型趨勢,不僅要加強“互聯網+”技術的創新應用,還要不斷創新農業經營管理模式,提升農業經營管理水平。據有關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農村實現網絡零售額超過1.2萬億元,同比增長39.1%,其中,占比20%的農產品網絡零售交易額由2015年的1505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2500億元??梢姡嫦蜣r業領域的電子商務平臺為特色小鎮的建設帶來更多的機遇,農村電子商務積極保持增長的態勢,同時也給農業經營管理模式帶來了新的變革。
(四)能夠有效解決農業品牌打造過程中面臨的諸多問題
品牌建設對促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但仍面臨著品牌先進農業技術含量不高、農產品競爭力不強、各地農業品牌化發展不均衡等問題。而“互聯網+農業小鎮”能夠有效解決品牌農業的發展與競爭問題,助推品牌農業建設。比如,廣東省清遠市清新區實施“互聯網+清遠雞”品牌計劃,將農業物聯網等新概念全面應用到“清遠雞”從養殖到銷售的各個環節。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區石山鎮積極探索“互聯網+富硒農產品”模式,將農業特色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從已有的實踐來看,隨著各地對互聯網農業小鎮建設力度的不斷加強,農業品牌化進程取得顯著的成效,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也得到一定的提高。
二、我國“互聯網+農業小鎮”的發展對策
(一)轉變思維,加強農業小鎮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
“互聯網+”影響著農業小鎮,農業小鎮的產業資源需要用“互聯網+”思維來整合。首先要轉變思想理念,基于大數據、農業物聯網等農業科技視角,對農業生產、市場導向、經營模式、管理體制等農業產業鏈中各個環節進行重新理解和思考。其次,完成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任務,加快光網小鎮的建設。一是全面擴大農村地區光纖網絡的覆蓋范圍,實現“光纖到戶、農業全面觸網”。二是加強寬帶業務創新建設,推動智能農業物聯網系統建設,架構農村大數據挖掘分析系統,為廣大農民提供信息化科普的服務平臺。三是在政策和資金支持下,積極鼓勵有關企業合作共建,完善網絡與信息應用安全管理機制。
(二)依托特色產業,基于“互聯網+”技術,激活智慧農業
互聯網農業小鎮的建設,必須依托特色產業。沒有相應的產業支撐,“互聯網+農業小鎮”創新模式只是空談,農民的收入水平也無法從根本上得到大幅度增長。以海南省為例,正在運營的13個互聯網農業小鎮都具有各自明確的產業定位。智慧農業則是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的必然途徑。智慧農業就是將“互聯網+”技術滲透進農業生產環節,實現農業生產信息化、數據化、可視化以及互聯網化。以逐步完善的信息基礎設施為支撐,搭建集信息采集、精準養殖、灌溉控制、數據監測、智能決策、互聯網遠程操作等多功能為一體的智慧農業云平臺,使得農業生產過程標準化、智能化,可以大大降低生產成本,最終形成統一的管理協調。同時,對農產品從生產、運輸、零售各環節的數據進行采集匯總,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機制,為消費者提供及時的蔬菜生長、農藥檢測等信息查詢服務。
(三)打造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創建特色農業品牌
農產品品牌化建設已成為“互聯網農業小鎮”發展的必然要求。為加快農產品品牌創建,重點是要引入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一方面,借助互聯網電商的優勢,將農產品交易納入電商平臺,通過宣傳推廣和市場化運作,加速培育農產品電商品牌,滿足個性需求和擴大消費群體,實現農產品從傳統銷售到現代營銷的根本轉變。另一方面,利用大數據等關鍵技術,分析和挖掘互聯網電商中產生的包括交易信息、產品分類、消費者行為等海量數據,對農業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加強品牌宣傳,創新營銷手段,不斷優化農產品營銷體系。同時,需要嵌入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為形成農產品品牌化營銷提供堅實的保障。另外,逐步建設突出產業特色的、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農業創業創新主題園區和農村電子商務示范基地,充分發揮帶動作用。
(四)實施綠色生態示范,探索可持續發展模式
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的《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中明確要求:全國農業的發展要從過度依賴資源消耗向綠色生態可持續轉變,從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為了積極響應政策號召,深入貫徹落實綠色生態理念,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模式新業態,“互聯網+農業小鎮”的建設將始終關注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積極探索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第一,加大農業綠色生態保護力度,實施綠色生態農業補助政策,重點培育綠色生態的農業品牌建立健全可持續發展農業體制機制。第二,通過推進“互聯網+”,驅動農業科技創新,促進農業生產標準化,在資源緊缺的條件下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第三,啟動農村環境整治、農業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積極推進村鎮傳統文化保護工程建設,打造“互聯網+生態農業小鎮”。第四,強化農民可持續發展意識,開展農民創業創新工作,搭建農民創業交流與合作平臺,開展和組織綠色農業生態生態農業專題培訓,積極拓寬農業生產和生活服務領域,創新農民增收渠道,進一步增強農業小鎮可持續發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