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到基層調研脫貧攻堅工作,一方面發現我國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為貧困農戶脫貧致富立下“汗馬功勞”;同時,部分貧困地區特別是深度貧困地區農業產業基礎不牢靠、結構不豐富、競爭力不強、品牌意識薄弱,在發展上“求快求進”,存在一定的市場風險。
具體來看,有的地方對扶貧產業主觀認識不夠,滿足于“蘿卜白菜、裝筐就賣”的微薄收益,停留在提供農業原材料的初級階段,缺乏對產業提質增效的長遠規劃;有的地方特色扶貧產業對單一龍頭企業過度依賴,貧困戶的“雞蛋”裝在一個“籃子”里,產業和市場相對單一,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較弱,群眾增收存在較大市場風險;有的地方農業產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不強,產業鏈附加值不高,長期來看對貧困群眾增收的支撐作用有限,等等。
發展產業是脫貧攻堅的“起手式”,“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只盯著全面脫貧的“時間紅線”,簡單滿足于脫貧達標的“眼前收益”,扶貧產業就難免在幫扶政策逐漸退出后出現搖擺,在市場競爭中受到沖擊,甚至于出現“返貧”甚至影響基層穩定等問題。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若要持續鞏固脫貧成果,扶貧產業必須以品牌為引領,苦練“內功”、立足長遠,摒棄“短平快”思想,努力將扶貧產業打造成貧困戶摔不爛砸不壞的“鐵飯碗”。
扶貧產業涉及到成千上萬貧困農戶的飯碗,必須最大程度確保貧困群眾脫貧的穩定性和持續性。總體來看,扶貧產業要立足長遠發展,要以品牌意識為引領,推動扶貧產業結構升級,增加貧困地區綠色優質產品供給,才能為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提供持久動力。
要增強扶貧產業發展內生動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扶貧必扶智。”扶貧產業作為幫助農戶脫貧的最大杠桿,不能一味悶著頭往前推進,眼里只有個“最低收益”。一個品牌可以帶活一個產業,富裕一方農民。事實上,貧困群眾只是缺乏對發展產業的辦法,并不缺乏發展產業的主觀動力。要積極探索激發脫貧群眾內生動力的方式方法,變“輸血”為“造血”,加大科技扶貧力度和生產勞動技能培訓,多傳遞市場信息,多交流行業變化,多講授品牌故事,只有讓貧困群眾從心眼里認識到,品牌不僅能助脫貧還能幫致富,逐步改變粗放的產業發展方式,打造出更多優質農產品,才能真正變“授人以魚”為“授人以漁”。
要不斷提升產品品質、增強產業市場競爭力。放在十年前,農業生產還多處于“以量取勝”“廣種多收”的粗放時代。對于什么是農業品牌,為什么要發展農業品牌,別說貧困群眾,很多“三農”工作者也缺乏清晰的認知。但隨著社會不斷發展,人們正在從“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有特色”轉變,這就對農產品品質提出更高的要求。品牌是品質的體現、信譽的凝結,品牌農產品也成為當前人們個性化消費的首選。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因地制宜打造區域公用品牌,引導貧困農戶成立各類合作組織,積極塑造合作社品牌或產品品牌,抱團發展、抱團開拓,在市場競爭中開辟增收新路徑,引導農戶在產品溢價中建立完備產業思維,不斷促進扶貧產業質效雙升。
要增強對市場風險的把控能力。近年來,為了幫扶貧困群眾,云南怒江州發展了110畝草果產業,云南魯甸縣的花椒產業,也都有了一定的產業基礎。但這些地方性扶貧主導產業,往往由單一龍頭企業對原材料進行消化,產業和市場相對單一,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弱,一旦產業扶貧政策發生變化或國內外市場出現波動,企業市場風險大概率會傳導至基層貧困農戶,影響群眾的持續穩定增收。各地要積極引進農產品加工類企業,豐富企業層次,優化產業結構,延伸產業鏈條,打造產業品牌,擴大農險規模,兜牢貧困農戶“穩穩的幸福”。在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針對脫貧群眾的數字化知識欠缺和技能普遍不足,加強電商經濟等方面的培訓,利用現代化手段推動貧地區農產品出村進城,避免出現數字時代的“貧困戶”。
當然,品牌并不是萬能的。關鍵是搞懂弄清產業發展邏輯,堅持對標市場需求、對標市場競爭、對標致富奔康,避免閉門造車、埋頭蠻干、貽誤戰機。說到底,只有生產出好產品、找到好銷路、賣出好價錢,才能從根本上做到強產業富農戶,打牢鄉村產業振興的根基,讓扶貧產業“基業長青”,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