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接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離不開財政政策的支撐和保障作用。站上新的起點,要繼續發揮財政政策的積極作用,注重延續性和全面性,堅持多角度多層次推進,扎實做好基礎性和兜底性工作,提高財政治理效能,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隨著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我國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提前10年實現了《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贏得國際社會廣泛贊譽,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如何在總結脫貧攻堅經驗的基礎上不斷開拓創新,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是我們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我們看到,脫貧攻堅目標的順利完成,和財政政策發揮的積極作用密不可分。8年來,中央、省、市縣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累計投入近1.6萬億元,其中中央財政累計投入6601億元。發揮政府財政資金投入的主體和主導作用,特別是中央和各級財政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是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的重要保障。站上新的起點,要繼續發揮財政政策的積極作用,合理安排財政投入規模,優化支出結構,調整支持重點,切實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項工作,增強基礎保障功能,更好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注重延續性和全面性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和國家的重大戰略部署,是一篇全面振興的大文章。以財政政策為抓手支持鄉村振興,要圍繞鄉村振興的總目標和總要求發力,堅持科學協調,注重財政政策的延續性和全面性,更好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一方面,要注重延續性。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財政政策應持續加力不放松。既要保持脫貧地區的財政投入力度總體穩定,堅決守住脫貧攻堅成果,工作不留空檔,政策不留空白,還要有效杜絕重復建設,提高各類資源的使用效率,高質高效地推動政策目標有序實現;既要在保障鞏固脫貧成果的基礎上,針對鄉村振興的重點集中發力,加大對相對貧困的治理力度,還要對政府各種涉農財政資金進行整合,充分發揮綜合效應。
另一方面,要注重全面性。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脫貧攻堅重在解決局部貧困地區的基本生存問題,而鄉村振興關注全局發展,強調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全面振興,也就是通過總體性激活鄉村內生動力,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中央從加快發展鄉村產業、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深化農村改革、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等多方面進行部署。為此,財政政策的制定和實施要與之相適應,財政資金的投入方式也應有所轉變。
總體上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是推動農業農村與國家同步實現現代化、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在推進鄉村振興中發揮好財政政策的積極作用,要明確目標導向,做好財政資金“存量”和“增量”的文章,持續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在存量方面,要充分利用好脫貧攻堅時期積累的涉農資金管理與使用機制,鞏固利用好使用脫貧攻堅專項資金的長周期、遠期收益項目,確保存量財政資金發揮最大效益、實現長期效果;在增量方面,要持續提高財政投入的強度和精準度,在重點環節和重點領域方面予以財政資金的傾斜,加大基礎設施、產業發展、人才振興以及生態建設等方面的資金投入,為鄉村振興提供重要保障。
堅持多角度多層次推進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要增強財政政策的基礎保障功能,多管齊下,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地確保鄉村振興戰略的科學實施,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一是助力提升農村基礎設施供給水平。農村基礎設施作為農村各項事業發展的基礎,涵蓋范圍十分廣泛。當前,我國城鄉基礎設施供給水平之間存在較大差異,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長期以來,部分農村地區受地理位置和生產條件的制約,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加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需要的資金量大、建設周期長、投資收益低,導致了基礎設施供給水平不足。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一方面,要充分發揮財政政策的公共性,把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作為主要著力點,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明確階段性突破點,加大對重點短板項目的財政資金傾斜力度。另一方面,應進一步統籌涉農財政資金,更加注重績效管理,在頂層設計上做到有重有輕、有急有緩,逐步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縮小城鄉差距。此外,還要注重吸引和激勵更多社會資本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供給主體多元化,全面有效提升農村基礎設施供給水平。
二是助力形成產業振興和人才振興的良好局面。鄉村要振興,產業是基礎,人才是關鍵。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從多個關鍵節點同時發力,其中發揮財政政策的協同作用至關重要。一方面,要體現財政政策因地制宜的靈活性,著力在培育鄉村特色優勢產業方面下功夫,為當地特色農業生產提供新思路、新技術,加快農業結構調整,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并通過產業發展吸引和培養人才;另一方面,要延續脫貧攻堅期間的各項人才支持政策,為培養高質量的農業人才提供重要保障。要綜合用好財政政策,通過加大對定向專業職業教育的財政投入、助力實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特崗計劃、加大對農村各類優秀人才就業創業的支持力度等,建立健全引導各類人才服務鄉村振興的長效機制,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三是助力建設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的美麗鄉村。要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必須實現農村環境的美化,建設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的美麗鄉村。這就需要在鄉村振興中強調綠色發展,財政資金更多向綠色項目傾斜。要統籌推進城鄉生態、文化建設等,科學劃定各自的管控邊界,把文化保護傳承和生態開發利用結合起來;要完善財政資金投入機制,因地制宜、分層分類促進生態農村、文化名村建設;要推行多中心治理模式,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引入社會資金發展農村旅游業,把鄉鎮建設成為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實現縣鄉村功能的銜接互補。
此外,在鄉村振興中發揮財政政策的積極作用,還要注重與金融政策的協調配合。在這一過程中,既要健全財政風險補償、風險分擔機制,適當提高財政的補償標準和分擔比例,充分調動金融機構為農民提供金融服務的積極性,還要深入推進農村金融服務體制改革,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支持成立政府出資的擔保機構,撬動更多信貸資金支持農民發展生產、就業創業,更好服務鄉村振興。
總之,理論和實踐充分證明,發揮財政政策的積極作用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要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扎實做好基礎性和兜底性工作,充分發揮引導性和協調性功能,花好每一分錢,提高財政治理效能,助力鄉村振興,從而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本文出自: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