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已經逐步凸顯,很多行業面臨困難,有些企業不堪重負宣布倒閉!疫情的破壞性在于把我們的經濟鏈條生生掐斷,使社會廣泛的經濟活動頓失活力。
因此,在疫情進入穩定可控期后,國家以及地方加大了復工復產的力度。不僅如此,國家層面必然從包括降費減稅、金融支持、項目扶持等等一攬子計劃來全面恢復國家的經濟次序。
而在重中之重的,我認為,國家對三農的重視將上升到史無前例的高度!原因如下:
第一,農村人口龐大,激活農村活力,富裕農民,有利于國家穩定和啟動內需,在外貿因疫情阻隔以后,我國的工業產業鏈出現問題,只有激活內需,才能啟動強大的工業產業鏈,再逐步與世界再次銜接上。所以,農村對于我國的工業是穩定劑、催化劑,更是將來工業產業鏈再次強大的強力支撐!
第二,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既是國家長遠發展的目標,也是國家接下來刺激經濟實現貨幣寬松等政策的發力方向。有了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對于工業品的消耗能實現較大增幅。
第三,疫情打破了世界經濟平衡,未來一段時間,經貿摩擦,貿易壁壘常態化是種趨勢。甚至因為世界經濟出現危機的情況下,地緣政治紛爭也是大概率的事情。還有一些氣象性災害、蝗蟲等生物性災害都對世界穩定存在一定威脅。那么,對于國內來說,加強農業發展,對于應對世界性的各種危機具有更戰略性的深遠意義!所以,國家已經做出了諸如恢復和加強糧食類農業生產的各種政策。
由此可見,其實將來的農村可以有很多機會,因為有國家政策這根指揮棒,有更多資金注入,同時后面也會映射更大的市場。至于人才聚集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具體來說,疫情之后的機會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傳統糧食生產。別看現在我們國家糧食價格低迷,國家儲備糧充盈。但是,這個情況是基于世貿規則后全世界糧食都在向我們出口這樣的事實的。試想,如果疫情引起了貿易壁壘,我們工業品出口大幅度受阻,不可能國內糧食卻無條件大幅度開放!另外,如果像蝗災、草地貪夜蛾等生物性災害造成全世界糧食減產,那每個國家一方面要自保,另一方面也會奇貨可居。世界糧食貿易會大幅萎縮!我們當前的國內糧食生產是難以滿足國民生活所需的,儲備也只能緩解一定時候的緊缺局面。
如果上述情況發生,那么國內糧食實現自給自足式生產就尤為必要。以前糧食價低實現調結構,以后價高實現促生產,這應該是基本的規律。這是疫情之后進行糧食生產的利好判斷。
二是傳統養殖業。這個原理其實和糧食板塊的原理沒有二樣。除此以外,國內前期受非洲豬瘟、禽流感影響,加上這次疫情使交通受阻,導致大量養殖場因為飼料短缺或商品率不足而虧損嚴重,有的甚至離開了養殖業。這些綜合因素影響下,我國疫情之后的養殖業是有強勁的市場需求的。就像豬肉從十元左右漲到當下的30元左右,估計所有畜禽產品都會有大的漲幅!
三是農產品流通和加工業。隨著農產品的市場價值凸顯,價格提高,那么與農產品相關的商業形態必然會跟上,所以與之配套的流通和加工業也會獲得不菲比例的分紅。
四是農資農機具行業。如果我國的農業出現一片紅火,那紅利向所有產業鏈延伸是可期可待的。
五是人員培訓和農技服務業。科技興農一直是國家倡導的。但是長時期的農業微利甚至虧損,讓農業的人才需求和科技需求被壓制,專業化農技服務也沒有發揮優勢。如果疫情以后,我國農業因農產品的走紅,價值和價格得到彰顯,那么,對于農業技術培訓,農業人才中介機構,專業化農技服務都會有長足發展,必然孕育財富機會!
六是農村休閑和健康養老。這次疫情再次拷問國民的生活習慣和生命、健康觀念,那么,回歸自然,回到農村,或許會成為今后市民深入骨髓的新穎觀念,那向農村跑就可能成為常態,這必定為農村休閑、健康養老等產業提供契機。